【滁州日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滁州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 2014-06-25   浏览次数: 39 责任编辑:

 

 

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服务滁州经济社会发展

滁州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与滁州市联办滁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4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滁州学院。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00余亩,总建筑面积36.1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15亿元,图书馆藏书100.93万册,电子图书72.79万册。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在职教职工1020人,其中专任教师670人。全日制在校生16324人,其中本科生14123人。

办学定位准确

学校先后开展以“学校升本了,我该怎么办”(2004)、“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滁州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滁州学院”(2005)、“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2011)、“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2013)为主题的4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逐步明晰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办学思路,确立了办学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目标,以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办学类型定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时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多学科协调发展。

服务面向定位:融入滁州、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成就显著

升本以来,学校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办像、合格、上水平”(2004)、“师范专科向多科性本科转型”(2006)、“建设较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2009)、“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2012)等阶段性发展目标,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环境优校”等五大工程,扎实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年”、“学风建设年”、“科研工作推进年”、“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推进年”、“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实现了从师范专科到多科性本科的转型。

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基本合理、重点较为突出、特色初步显现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与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开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训练。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学校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滁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批省A级基地。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6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升本以来,为社会培养了2.8万名各类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校连续3年荣膺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加强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近3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8项,发表学术论文1158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14项。油画《抗击非典》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3年学校科研经费突破800万元,荣获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奖。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数量稳步增长,队伍结构逐步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现有教授42人、副教授144人,博士84人、硕士469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学校认定的“双能型”教师215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各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各1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升本以来,通过外国政府贷款等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先后投入经费4.15亿元用于基本建设,新增校园面积61.4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0.9亿元、馆藏图书59.73万册、电子图书53.49万册。目前,已形成固定资产总值7.59亿元,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交流合作积极推进。3年,与滁州市、琅琊区、全椒县、明光市和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开展校地合作,与嘉吉蛋白、金禾化工等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积极开展校校合作。2013年,学校加入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探索三方合作新模式。升本以来,与国(境)外14所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与韩国韩瑞大学开展“2+2”校际人才培养,选派师生赴美、德、英、澳、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学习深造。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13次)、安徽省文明单位(4次)、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等称号,音乐学院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1个班级被评为全国、全省先进班集体,涌现出一批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师生先进典型。

办学特色鲜明

20139月,学校以良好状态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其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鲜明的办学特色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赞誉。

特色之一: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初步形成。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出发,突破师范专科的专业格局,坚定走转型发展之路。一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造,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二是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注意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发挥专业建设的群体效应;三是坚持一般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不断充实专业内涵,逐步培育专业优势和特色。

在专业建设和改造上,特别注重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城市功能定位和文化发展需求,积极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比较紧密、关联度较高的学科专业群。一是服务滁州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工程技术类专业。建设地理信息科学、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打造 “信息技术类”专业群,服务家电信息产业和“数字城市、智慧滁州”战略;建设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打造“化学化工类”专业群,服务盐化工、硅(玻璃)、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科学等专业,打造“生物与食品类”专业群,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自动化等专业,培育“机械制造类”专业群,服务装备制造产业。二是服务滁州“工贸旅游”城市定位和“长三角中转站”功能定位,大力发展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打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群。三是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发挥艺术类专业传统办学优势,建设音乐学、美术学、广告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打造“文化艺术类”专业群。

9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专业数量大幅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内涵得到提升,特色初步显现。信息技术类、化学化工类、生物与食品类、经济与管理类、文化艺术类等学科专业群初步形成。地理信息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自动化、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网络工程为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

特色之二:“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初步构建。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

一方面,整合三个课堂,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第一课堂(专业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暑期小学期实践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课堂(专项实践活动)中,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第三课堂(专题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搭建三个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搭建德育实践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强化思想引领;二是搭建文化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科技文化艺术节、“蔚然大讲堂”、“一院一品”等校园文化品牌,开展“欧阳修研究”、“吴敬梓研究”,推进“凤阳花鼓”、“凤画”等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化文化熏陶;三是搭建虚拟实践平台,建设“蔚然深秀”、“琅琊青年”等网络社区,开设“滁州学院”微博,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微博课”,举办“微博文化沙龙”,示范应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强化网络引导。

“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模式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衔接,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相互融合,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2014年是滁州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年”,学校党委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改革为主题,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主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进一步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办学内涵、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滁州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x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