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滁州学院转型发展:走出校门天地宽

发布时间: 2014-06-25   浏览次数: 85 责任编辑:

 

 

  近年来,滁州学院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城市功能定位,调整学科设置,打造学科专业群,成功实现从师范专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

走出校门天地宽

■本报记者 罗宝

  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群

  新学期开学的第二天,位于滁州市南谯区沙河镇的尚善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内,孙艳辉正带着学生们和公司技术人员一起,开展紫甘薯活性物质提取、紫甘蓝脱味、中草药农残脱除等技术攻关。

  作为滁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副院长,孙艳辉从2010年开始就与尚善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又让学院的学生有了实训实习基地,先后有20名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企业,成为技术骨干。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研究的课题都非常适合我们企业,依靠与他们的合作,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尚善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蒋国强说,短短4年时间,该企业就成为省民营科技企业、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同时,公司与滁州学院合作建立的工程实践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从2007年至今,孙艳辉和他的团队还在滁菊深加工、芡实酒开发等方面和地方企业合作,助推地方特色农产品创立品牌,并在14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

  滁州学院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需要出发,突破师范专科的专业格局,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服务城市功能定位,打造出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结合比较紧密、关联度较高的学科专业群。

  该学院对接家电信息、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及盐化工、硅 (玻璃)、新能源(新材料)等地方六大支柱产业,分别建设“信息技术类”、“生物与食品类”、“机械制造类”、“化学化工类”等专业群。根据滁州“工贸旅游”城市定位和“长三角中转站”功能定位,建设“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群。发挥原有艺术类专业办学优势,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建设“文化艺术类”专业群。目前,学校拥有48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在专业调整设置中,学校充分结合行业、产业、企业的需求,每个专业建设设立一个指导委员会,邀请政府或者企事业单位管理者、技术专家参加,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根据企业需求,校企还联合开办了“迪蒙德”、“金禾”、“嘉吉”、“苍穹”等校企合作班,积极引入行业技术标准,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共同培养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既服务地方又提升自己

  在琅琊工业开发区内的宏秀电器公司,滁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汪先兵等5位老师和8名同学俨然成了公司的 “编外员工”。每天都有两名老师带着同学跟公司员工一起工作,开展技术攻关。

  “公司原本只是浙江总部的一个生产厂,汪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攻克了高压真空开关控制器难题,让我们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公司总经理郑文秀说,当初曾找过东南大学、上海交大等,但一开口就是几百万,成本太高,与本地高校合作成了公司的现实选择。2012年,宏秀电器与滁州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并培养学生及员工。很快,高压真空开关控制器研发进入实质性阶段,即将出成果。适应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农网智能配变终端也在加快研发,两个项目公司仅投入经费120万元。此外,学院师生和公司技术人员还组建起了企业研发平台。

 

  生物专业学生在滁菊研发基地接受科技人员的实践教学与指导

  学校每年开展几次产学研对接会,组织百名教授、博士进百企活动,与地方政府、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200多个,形成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学校还与滁州市人民政府及合肥工业大学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拓展合作空间。与滁州博世西门子公司、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湖南远景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等共建实验室、实训中心,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50多个。近三年,与121家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114个项目研究,仅去年一年就争取到横向合作项目课题经费800万元。去年一年,学校共申报专利42项,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发明专利芡实酒以42万元转让给当地一家企业,进行批量生产。同时将滁菊饮料开发关键技术、凤画、欧阳修、吴敬梓、江淮分水岭生态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取得的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实践育人模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

  在滁州市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实验室内,一台台实验仪器装在箱子里,等候入室安装。 “去年,学校投入1300万元购买仪器设备,学生不仅可以动手进行各种检测,甚至能在实验室自己生产一瓶饮料、一根火腿肠。”孙艳辉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增加实验室面积。

  记者走进一间实验室,一条微缩版的饮料生产线跃入眼帘,原料放进去后,经过几道加工程序即可灌瓶封装。“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生产线上操作后,到企业工作基本不需要再培训,很受本地食品企业的欢迎。 ”孙艳辉说,学院还将建一个20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培育、栽植滁菊及其他花卉、特色作物。目前,滁州学院建有校内实习实训中心8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个。

  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滁州学院构建了“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第一课堂(专业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暑期小学期实践教学等,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课堂(专项实践活动)中,通过专业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第三课堂(专题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学校共有4927人次参加校内外多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升本以来,共组建了120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9万人次大学生奔赴全省各地和省外部分地区,广泛开展 “三下乡”及“四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让学生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校搭建了德育、文化、虚拟三个实践平台,开展了“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打造科技文化艺术节、“蔚然大讲堂”、“一院一品”等校园文化品牌,开展 “欧阳修研究”、“吴敬梓研究”,推进“凤阳花鼓”、“凤画”等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设滁州学院微博,在全国高校中首开微博课,举办“微博文化沙龙”,示范应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社会。

  “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模式,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衔接,专业培养与素质教育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xtt